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员工天地 >> 员工刊物 >> 正文

路——读《悉达多》有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4-11 [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

路——读《悉达多》有感

2015级  刘天娇

前几日我有幸拜读了黑塞先生的作品《悉达多》,为自己在阅读期间感受到的无法言说的契合感而惊喜不已。每个人都走在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上,这条路不可替代,只有一人独行。千年前的佛陀如此,黑塞先生如此,他笔下的悉达多也是如此。

故事发生在印度,佛陀的时代,一名叫悉达多的年轻婆罗门离开家人,四处求索,终得觉悟。他的探寻之路概括如下:拒绝自我与世俗——用感官蒙蔽心灵——接受世界,学习感知与爱。

在第一阶段,他选择背井离乡,与好友侨文达成为苦行僧。他锻炼坚韧的意志,扼杀自己的感官,鄙视世人的情感与欲望。他禁食、冥想,可即便如此,他无法解脱。冥想只是暂时逃避世界的方式,如扬汤止沸,虽然冥想时可以接近大道的境界,但悉达多总要从冥想中抽身而出,总要返回世俗,因此无法跳出轮回。他拒绝去了解世界,反而离开世俗以扼杀自我的方式寻求虚无,“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当他已经成为苦行僧团中的佼佼者时,他到达了无法突破的瓶颈。他毅然选择离开。

他离开了苦行僧的队伍,见到了佛陀,他为佛陀的尊容与仪态而拜服,却最终没有像朋友侨文达一样皈依佛陀。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人知道佛陀获得大智慧时发生了什么,因为这时候发生的事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传授知识的是老师,而大般若、大智慧则需要依靠自己去证。他在世俗的家里、在苦行僧那里获得的是知识,他也已经对此感到厌倦。佛陀的说法没有满足他,悉达多想要去探寻大道,探寻与宇宙合一的奇妙境界,就要抛开书本教条,自己去探寻一条路。

第二个阶段他用世俗之乐蒙蔽自己,是俯身观察世界的尝试。在这里,黑塞把悉达多描写得骄傲而自信,他认为自己是被上天选中的。“思维和感官同样重要,在这两者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终极的含义”。他要向妓女伽摩拉学习爱欲,向商人伽摩湿瓦学习金钱。然而这条道路依然不是正确的道路——他虽身在世俗、做着世俗的事情,精神却是游离的,情感从不参与其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对他来说非常遥远,他观察、好奇、嘲笑、羡慕着世俗的情感。他很长一段时间不为财务多寡而忧心,无法理解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妓女伽摩拉爱上了他,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他却没有爱上她,他把性爱当成艺术和相互征服的游戏。最重要的是,他无法去爱,无法像世人一样愚蠢而又真挚地爱。到了后来,他沉湎于声色犬马,尝试以享受感官快乐的方式融入市井生活,却同样没有成功。他开始烦躁不安,身体虚弱,自我厌恶,找不到初心。这是第二个极端。

他决定再次离开,离开一切财富与美色,他来到曾经停留过的河边想要轻生,心底发出的“唵”声给他展示一个圆融的世界,也告诉他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声音为他驱散心中的乌云,暗示他要找到自己就要立足当下,感受现在的瞬间。他曾经四处追寻,他曾经懂得如何等待、祭祀、斋戒,他曾经纠缠在爱欲与金钱中,他曾经拥有。而现在他又重新成为了赤子,再一次从原点出发求索,毫无挂碍。这不正是一场轮回吗?他不再云游,他决定和船夫维稣德瓦一起住在河水边,为人们摆渡。

他终于找到了方法:倾听。他向大河诉说自己的经历,大河包容地倾听着。大河告诉他万物的悲欢离合,他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倾听大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接受世界、学习去爱的过程。此刻他终于不再游离于人世,也不再嘲笑世俗的情感,他好奇而又平静地理解着、接受着。黑塞曾在《德米安》里说过:“接受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世界就是世界,一个圆融的整体。悉达多在此时学习放弃“善恶”“好坏”的分别心,接受世界这个有好有坏的整体,热爱这个整体,以倾听的方式。此处的“倾听”类似于佛法中的“觉知”,或者说见证。悉达多坐在河边,倾听着河水诉说的万物的故事,他不去做评价,只是见证一切,感受一切。

接着,黑塞先生安排妓女伽摩拉见到悉达多最后一面,并带来二人的儿子。伽摩拉意外中毒死去,他们的儿子便和悉达多、维稣德瓦住在一起。悉达多的儿子很不喜欢艰苦的山林生活,敌视父亲,最终逃回城市。是儿子使悉达多感受到那当年他作为旁观者曾嘲笑过也羡慕过的,愚蠢鲁莽又亲切的爱。这样的世俗之爱令他幸福而痛苦得颤抖,也正是如此,他真正成为了一个人,一个父亲。在书的最后,年老的好友侨文达与悉达多重逢,向其讨教成佛的秘诀。作者借侨文达向我们再次解释着道理。一切终归圆满,人们看待任何一件微小的事物,都能看到其昭示的一整个世界,然而人爱这些事物,却只是因为事物存在的本身。对于人也是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性,都有宇宙大道,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而我们爱自己、爱他人,又是踏实地爱着其存在的本身,因此一切都不必外求。

每读一遍《悉达多》,就好像随黑塞先生走过一趟[1] 认识自我的路。悉达多探索的前两个阶段都没有寻得正确的方向,可黑塞先生用了超过一半的笔墨来描写悉达多是怎样拒绝自己与世俗,又是怎样以感官之乐做着回到世俗的努力。他带给我的感动也正是在这里:每一个人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都必然走上一段段歧路,付出惨痛的代价。人们不应该否定当年做出这些“糟糕”选择的自我,他们应该肯定自己的勇气,因为他们如悉达多一样勇敢地抛开教条与书本;这些歧路也并非毫无意义,若是没有先前的试错,悉达多不可能由浅入深地领悟自己与万物;而这些彻骨的痛苦与失去,愿人们坦然面对它们、拥抱它们,感受它们融入自己的血液,任由它们带领自己去寻找内心深处的隐秘之所。

既已启程,便不再焦虑与忧愁,每一个人都在一条不知名的隐秘道路上前行,只是许多人对此仍毫无察觉。“而我的路又将我引到何方?这条路简直愚不可及,仿佛是螺旋形,也许是原地绕圈子;但无论他会引我到何方,我都将循路前行。”人有了这样的坚定,无论是努力还是颓废,无论此刻是困窘还是通达,明确了当下真实的存在后,都似乎更加自在了。